车辆运载学院李亮等完成的“商用车机械自动变速式混合动力系统总成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项目组发明了机械自动变速式并联混合动力系统总成;研制了具备多档位变速与多模式切换功能的动力耦合装置;研发出系统驱动、制动过程中安全及平顺性控制技术;提出了整机高效节能优化控制方法,节油率达45%。开发了商用车并联混动、混联混动等多个系列产品,成果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93项。产品应用到重汽、东风、福田等10万多辆新能源汽车上,并出口欧盟、澳大利亚等国际市场。
车辆运载学院张俊智等完成的“车用高性能制动系统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获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项目组瞄准汽车强国核心零部件自主创新战略需求,针对卡脖子总成——制动系统,原创压力限差阀芯振颤控制技术,实现了制动压力精准快速控制;原创制动介质动态平衡技术,为制动能量高效率回收扫清了障碍;原创动态负载高精度加载技术,为高性能制动系统开发提供了关键实验条件。高安全控制、高能效回收、高精度加载关键指标均优于国际垄断供应商。自主技术及产品实现大规模应用,经济效益巨大,打破国际垄断且形成了国际竞争力,产品进军美国。
自动化系季向阳等完成的“编码摄像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项目组长期围绕编码摄像领域开展研究与应用工作,通过对光照和光路进行编码调制与重构,实现大纵深场景全清晰感知、复杂环境精确深度感知,突破传统光学成像景深、时空分辨率等性能瓶颈和信息维度缺失局限。在应用基础理论、共性核心技术、关键装备平台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60项,软著12项;形成了整套编码摄像技术新体系,研制了一系列装备和系统,实现了规模化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计算机系朱文武等完成的“大规模多媒体的资源跨域协同计算理论方法”获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大规模多媒体的网络资源计算是互联网信息服务等国家重大应用的共性基础,传统理论无法解决海量多媒体内容指数增长与网络资源有限的根本矛盾。项目组揭示了媒体、用户和网络的内在特性与作用机理,建立了微观动态适配、宏观跨域协同的网络资源计算理论模型,为发展多媒体网络资源计算基础理论做出了创造性贡献。项目部分成果被国际视频编码标准H.264 采纳,得到了国内外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和广电运营商的广泛应用。
机械系雒建斌等完成的“摩擦过程的微粒行为和作用机制”项目获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微粒在摩擦相关过程普遍存在,其行为和特性决定了摩擦的规律和表面的损伤。该项目主要发现点如下:实现了纳米微粒在线运动状态测量,首次在蒸发水滴中观测到Marangoni流动,提出了新的流动判据;揭示出液体中纳米颗粒与固体表面的作用机制,制备出超光滑表面(Ra 0.05 nm);提出了润滑油中纳米颗粒的减摩机制,通过纳米微粒对缺陷生长的抑制作用,实现了材料的强化。项目成果为纳米摩擦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观测手段和理论,已应用于集成电路晶圆制造中。
自动化系周杰等完成的“大人群指掌纹高精度识别技术及应用”项目获201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该项目发明了面向低质量指掌纹的特征提取、配准、比对等新方法,获授权发明专利29项(含美国发明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58项,形成核心技术专利池。指纹识别算法在国际权威在线评测上排名第一。成果在我国电子护照、港澳通行证、身份证登记等重大工程中获广泛应用,占全国刑侦领域使用量的70%,近5年破案40多万起,其中命案2000多起,产生了重大社会影响。
医学院程京等完成的“遗传性耳聋基因诊断芯片系统的研制及其应用”项目获2018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项目组经过多年的研发,实现了规模化预防遗传性耳聋,确定了我国主要的遗传性耳聋致病基因及高发突变。发明了ASPUA技术、人工引入错配碱基技术、磁珠荧光双标记技术、表面张力控制杂交技术。研制出了全球首款耳聋基因诊断芯片。该项目发明了点样仪、杂交仪、扫描仪等配套设备。共获41项知识产权。成果推广至30余个省市,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遗传病基因筛查国家。
材料学院潘峰等完成的“高世代声表面波材料与滤波器产业化技术”项目获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声表面波滤波器是通讯信号收发的核心器件。项目组发展出“高功率、大带宽、小体积”滤波器产业化技术,器件功率提升10倍、相对带宽增加4倍、器件尺寸缩小至原来的1%,建立了年产能30亿只的声表材料与滤波器生产线,推动了我国声表面波材料与技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