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研究生院康飞宇等完成的“高性能锂离子电池用石墨和石墨烯材料”项目获201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该项目基于我国丰富的天然石墨资源,发明了二元共插层鳞片石墨改性和微膨化技术,开发出可快速充放电、工作温度范围宽和循环寿命长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发明了低成本高品质石墨烯导电剂的宏量制备及应用技术。项目大幅提升了我国天然石墨资源的深加工技术和利用水平,提高了我国锂离子电池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水利系金峰等完成的“堆石混凝土坝”项目获201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该项目开创了混凝土自流充填堆石空隙新技术路线,发明了成套工艺和配套新构造,并在工程中快速推广应用的新坝型。堆石混凝土坝是唯一由中国人发明,并得到国际大坝委员会认可的新坝型,已获20余项发明专利授权,完建、在建堆石混凝土坝70余座,最大坝高90m;多部相关行业标准和国际技术文件已颁布或即将颁布;该技术在质量成本、工艺效率和节能环保等方面优势显著,还可用于堤防、基础等工程。
电机系董新洲等完成的“电力线路行波保护关键技术及装置”项目获201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该项目发明了高可靠性行波保护技术;发明了基于行波的输电线路纵联保护技术;发明了配电线路单相接地故障行波保护技术。所发明技术解决了超特高压线路和配电线路继电保护难题,已被国内外继电保护厂商产业化并广泛应用于电力、军工、航天、石化等多行业领域,并应用于欧美等国家和地区,有力保障了电网安全,获国内外同行和用户高度评价,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环境学院黄霞等完成的“膜集成城镇污水深度净化技术与工程应用”项目获201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该项目立足膜集成城镇污水深度净化技术产业化,自主研发高性能膜材料与膜组器,打破技术垄断;创新低碳源深度脱氮除磷、高品质再生水制备工艺,显著提升出水水质;实现膜池-生化池联动优化曝气,节能降耗达世界先进水平。工程应用累计规模796.48万m3/d,年产再生水22.98亿m3,10万t/d以上大型MBR工程数量与累计规模均全球第一,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水利系方红卫等完成的“泥沙、核素、温排水耦合输移关键技术及在沿海核电工程中应用”项目获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近年来我国核电发展迅速,核电滨海式布局已经形成。但滨海地区泥沙构成复杂,运动强度大,泥沙与核素的耦合关系复杂难解。项目组建立了泥沙输移和床面变形过程中核素迁移转化的物理-化学过程模式,并提出基于我国不同海域特点的核电工程取排水优化布置方式,保证了核电工程的取排水安全和环境安全,并大量降低了工程投资运行成本,推动了核电行业的科技进步。
材料学院周济等完成的“非金属基超常电磁介质的原理与构筑”项目获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超常电磁介质具有与常规材料迥异的奇特电磁特性。作为实现这类介质的主流技术,基于金属谐振单元的超构材料遇到了高损耗、难以调控及制备等难题。该项目从超常响应的基本原理出发,借助于非金属材料中丰富的电磁极化机制,初步创建了非金属基超常介质的原理框架和构筑策略,提出了具有普适性的超常电磁响应调控原理,建立了自下而上的非金属基超构材料制备策略,发展出具有低电磁损耗、简单人工结构、易于调控的全新的超常介质系统,并指导了器件应用。
化学系石高全等完成的“化学修饰石墨烯可控组装与复合的基础研究”项目获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该项目系统、深入地研究了化学修饰石墨烯的大分子行为、可控组装与复合以及石墨烯材料的应用基础。研究成果为认识化学修饰石墨烯的大分子行为,揭示其结构与性能的关系、构建新型石墨烯微结构及其复合材料、开发石墨烯材料的新功能提供了知识积累、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计算机系徐恪等完成的“支持服务创新的可扩展路由交换关键技术、系统及产业化应用”项目获201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该项目面向互联网服务创新提出了功能与结构协同扩展的路由交换系统研制思路,攻克了结构持续扩展、功能灵活重构、路由快速自愈、系统开放兼容等技术难题。成果应用于华为、中兴等主流企业设备,服务了各类行业的网络建设和教育,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对加快发展网络通信产业、促进行业科技进步、培养网络技术人才提供了重要支撑,显著提高了我国在网络通信领域的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