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运载学院李克强等完成的“基于共用架构的汽车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获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是实现汽车无人驾驶的必由之路,正引发世界各国的激烈角逐,该系统长期由国外零部件巨头垄断。项目组首次提出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新型共用架构,基于该架构突破了汽车节能与安全驾驶辅助技术瓶颈,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化核心技术,打破了国外汽车公司在该领域的技术垄断,所研发的驾驶辅助产品在与国际知名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竞标中胜出,首次实现了在我国乘用车和商用车企业的大规模前装配套。
计算机系胡事民等完成的“大规模街景系统及其位置服务关键技术”项目获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针对城市街景数据这一重要国家战略资源,项目组提出了街景处理与位置服务的一系列创新技术,自主研发了大规模街景及位置服务系统,填补了国内在大规模街景采集技术与在线网络服务方面的空白。项目在国内最早开展了大规模街景数据采集,成为国内首家获得资质并正式运营的街景系统,总里程超过100万公里,覆盖296座城市。该系统于2012年底正式上线,免费向社会提供服务,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环境学院胡洪营等完成的“城市集中式再生水系统水质安全协同保障技术及应用”项目获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该项目发展了再生水水质协同净化新方法、新理论,突破了联控深度脱氮、协同增效消毒、管网水质劣化风险控制、全流程水质安全监控预警等核心技术,率先形成了“多屏障保质、全系统优化”再生水水质安全保障技术体系。主持编写了3项国内外标准,包括城镇再生水领域首个ISO国际标准。成果应用于我国400多座污水再生处理厂(包括国际上规模最大的100万m3/d高碑店再生水厂),社会、经济、环境效益显著。
电机系何金良等完成的“电力系统接地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项目获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该项目揭示了雷击下土壤放电机理,提出了复杂土壤中接地系统参数的计算方法,首创了岩土地区爆破接地降阻技术,发明了接地系统诊断技术。成果已直接应用于28省市区涵盖110kV~1000kV交流、±500kV~±800kV直流的200余条输电线路、1500余个发电厂、变电站、换流站的接地设计、降阻和检测,及五大洲20多国的接地工程,还应用于青藏铁路、北京奥运场馆等国家重大工程及其他行业的防雷接地工程,并通过项目组主导编写的系列标准在国内外广泛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航院郑泉水等完成的“范德华层状介质的滑移行为和力学模型”项目获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该项目创建了范德华层状介质的连续介质力学模型;突破了纳米尺度“零”摩擦(简称超滑)的技术瓶颈,实现了微米尺度以上的超滑技术。这些发现促进了固体力学和相关交叉学科的发展,为极低摩擦磨损器件、高性能多功能微纳米材料提供指导。该成果得到了石墨烯发现者诺贝尔奖得主A.K. Geim和K. S. Novoselov等国际著名学者,Nature和Science等著名期刊论文的引用和积极评价。
环境学院余刚等完成的“卤代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环境污染特征与物化控制原理”项目获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该项目针对国际公约管控的卤代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系统研究了污染水平和形态、脱卤和降解原理、以及吸附特性和机理。该项目揭示了传统和新增列POPs的污染水平和赋存状态,首次阐明全氟烷基醚磺酸具有POPs特性;建立了基于新型电极的电化学降解方法,阐明了对卤代POP的高效脱卤降解机理;提出氟代POPs基于静电吸引和形成胶束的吸附新机理,研制出高吸附量和高选择性的吸附材料。该项目发展了POPs污染化学与控制理论,为我国履行POPs公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持。
生命学院柴继杰等完成的“植物油菜素内酯等受体激酶的结构及功能研究”项目获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受体激酶在植物与环境以及植物发育过程中不同细胞之间的交流协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模式生物拟南芥含有多于600个受体激酶,而水稻中则高达1000多个。项目组通过对一系列植物重要受体激酶(油菜素内酯受体BRI1,植物模式识别受体激酶FLS2与CERK1以及受体激酶PTO等)的复合物结构与功能的研究,揭示了植物受体激酶在植物生长及与病原菌相互作用中的复杂关系,为众多的植物受体激酶研究提供模式。在包括Nature,Science等杂志上发表多篇文章,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学术影响。
电机系闵勇等完成的“大型互联电网阻尼特性在线分析与控制技术及应用”项目获201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阻尼不足导致的振荡问题是目前电网安全的最大威胁之一。该项目采用即测、即辨、即控的技术思路,完全基于量测进行阻尼特性的在线分析与控制;正常运行时实现了对危险振荡模式的不间断监测和预警,发生振荡时实现了快速准确的振荡起因判定,并实现了全过程阻尼控制,包括预防控制防止起振、校正控制平息振荡、紧急控制避免事故扩大。该项目为电力系统振荡问题提供了完整的解决方案,成果应用于国内外多个电网,产生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